青年是企业的朝气与希望,如同春天蓓蕾,他们坚定地追寻目标,从容掌控前行方向,为企业建设凝聚力量,为企业发展贡献活力。
工程处党委在干部选拔任用中,拓宽选人用人视野,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年轻人才。
一
天气渐暖,春气袭人。
工程处新进毕业生王利军开始计划五一回家的事宜,该处今年出台了外地职工集中休班的优惠政策,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回山西老家了,独在异乡,父母无时不牵挂着他。
“家庭住址距离工作单位超过150公里以上的外地职工,每月不仅可以集中休班,还给予交通补贴。”工程处党委书记说。
王利军还清晰记得他们这批毕业生刚到工程处报到的那天晚上,党群工作部副部长马支标就给他们家里打了电话,报了平安,让家长放心。
一年实习期,为了能够充分得到锻炼,工程处安排新进毕业生分别到三个工区轮岗。“这些毕业生是企业发展的后生力量,不仅要在工作上多帮助,也要在生活上多关爱。”马支标对所在工区党支部书记说。
王利军听后十分感动,把这份温暖铭记在心。
今年初,他来到袁二工区实习,贺子明成了他的新师傅。
贺子明第一时间找到王利军聊天,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,带领他办理各种手续,领矿灯等。
他们一起走大巷、乘“猴车”、穿风门,直至进入到工作面。
“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岩巷掘进的技术工作,师傅从头开始教我,如何检查锚杆扭矩?怎么规范的填写锚杆自检日检表?如何设立变形观测点?怎么用好‘坡度规’,度好‘腰线’?”王利军告诉记者。
“贺老师对我虽然严格,但也有春风拂面的温暖。”王利军觉得很幸运,两人配合默契,贺子明毫无保留,倾囊相授,解决了企业急需人员顶岗和新进人员上手困难的矛盾。
向下扎根,向上生长。工程处温柔细致地对待每位毕业生,融洽与关爱,理解与交流,让这里成为包容、多元的“家园”,是青年成长的摇篮。
二
“带徒弟有三四个月吧,刚开始感觉非常有新鲜感,后来发现也有些难度,需要了解他的脾气性格,根据性格和擅长因材施教。有些东西自己知道,但是想要教会徒弟就需要相应的方式方法,看到他在不断成长,成就感油然而生。”贺子明作为“新师傅”感受到些许压力。
记忆倒回到他刚来的时候,多岗位锻炼,多工区轮换。毕业之初先在生产技术部熟悉工作环境,实习三月,然后到信湖矿建工区担任技术员一年,所在的掘进队连续四个月月进尺超200米,打破集团公司记录。后来到芦岭工区任技术组长,为工区筹备提供技术保障。后来又调到生产技术部,熟悉机关相关工作。最后调到袁二矿建工区服务盾构施工。
初入岗位,贺子明便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:在校理论知识已十分扎实,但较为缺乏现场施工经验;于是贺子明扎根一线、多跑迎头,经常与现场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和技术员学习讨论,并且主动帮助其他技术员完成现场工作及地面资料,用他的话说就是学习并且实践过后才能验证理论的真实性。
工作之余,休班回家,贺子明还会开车带王利军一起回淮北,他们亦师亦友,无话不说。
三
生活上关怀,工作中重视,工程处践行集团“1235”的人才培养目标,即“1年上手、2年合格、3年成才、5年拔尖”。
去年,贺子明被评为“十佳毕业生”,荣誉的背后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老师的栽培。
现年35岁的青年谢端两是贺子明入职时的师傅,现任青东矿建工区生产副主任。
“工作非常出色,能力特别强,但是为人低调,工作之余经常喊我们吃饭,看电影。工作上很努力,我刚毕业时候在信湖矿建工区,当时队伍较多,他每天工作至深夜,我每次就坐在他旁边看到深夜,慢慢工作上的事情就学会了。”贺子明十分怀念最初跟随师傅的时光。
谢端两的敬业精神深深地影响着贺子明,他坚持当日事当日做,吃苦耐劳,不论是井下工作,还是地面资料,都追求精益求精,井下工作每次至少计算两遍,地面资料做好检查一遍。
他们亦是年轻的师徒,是一种可贵的链接,一种陪伴,能够更好地向上、向前,更好地努力。
工程处突破常规,创新模式,走好新时代人才自主培养之路,让事业激励人才,让人才成就事业,在年轻人中见证奋发、专注与梦想。
(撰稿:孙舒艺、张峰 审核:马支标 责编:梁尚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