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27日晚8时,铁运处临涣机辆段机车检修库内灯火通明。“煤炭行业技能大师”丁丁正和工作室成员一起研究《内燃机车制动系统漏泄点快速查找装置》课题,丁丁工匠工作室获得淮北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后,创新创效的热情再度被点燃。工作室取得市级荣誉并非偶然,一切的源头都要从企业的生产难题说起。
被撞出的“金点子”
煤炭行业技能大师丁丁,是工匠工作室的带头人,更是机车车辆实用新型技术创新发明的推动者。丁丁坦言:“我搞钻研、搞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难题,努力让职工把活干得巧一点、快一点、好一点。”坚持围绕运输生产难题思考和创新,早已成为丁丁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。
2022年6月30日,矿区铁路发生一起险情。行人骑三轮车通过青东道口时,撞到道口栏杆,幸亏内燃机车司机反应及时,采取制动措施,杜绝了一起行车事故的发生。此次险情发生后,丁丁陷入沉思,怎么才能提醒驾驶人员提前关注前方路况,避免意外事件发生?
“前方500米,到达袁二矿,请注意安全。”现在,在内燃机车上,语音不时传出提示播报,时刻为安全运输导航。丁丁工作室与中国矿业大学联合开发了《矿区铁路机车智能化警示系统应用研究》,该系统能够准确定位到线路、铁路站点和道口,语音播报以及实时预警,提醒驾驶人员进行安全操作,避免意外发生,极大地提高了矿区铁路机车的行驶安全。
为机车“听诊”看病
医院里的医生们身上常戴个听诊器,这挺般配,也很必要。可在轰隆隆车间上班的工匠室成员盛杰却也经常戴着听诊器,这是为啥?
作为一名安全员,每天对机车进行检查验收是盛杰的必修课。登过内燃机车的人都知道,机车在发动时噪音非常大。安全员在检查轴承等部位时,大部分凭经验是能够判断异音的。但是在检测柴油机气缸高压油管脉冲,很难听到异音。以前用改锥听,可靠性很低,存在误诊率。
怎么才能提高检修的准确率?盛杰一直在思考。直到有一天,他陪母亲去医院看病,看见医生拿着听诊器给母亲听诊,这一举动点燃了他心中那颗创新的火苗。柴油机气缸也相当于机车的心脏,能不能改制一个听诊器,给机车看看病?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工作室成员,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。
这个听诊器由防震手持机构、耳塞、音源震荡放大球、探针和软管组成,比医用听诊器略长。戴上以后,能够快速帮助检修人员锁定故障处异音,判断准确率达到100%。而且操作简单实用,成本低,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。此次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。
“你看这些发明虽然简单,却很实用,能为企业生产解决难题、带来效益。”盛杰总结道。
职工需求就是“创新点”
哪里最需要,工匠室成员就出现在哪里。临涣机辆段副段长、工作室成员王洪强在工作中发现一件小事:由工作室自主研发的K车风控自卸装置,实现了630辆自备K车卸车自动化,提高了效率,节约了人力。但是,在维修过程中,职工在车上检修不安全、效率低、返工率高,王洪强想,能不能把风缸转到地面检修试验合格后再装车?
金点子一经萌发,工作室成员进行分工攻关。王洪强介绍,工作室成员都是兼职,上班没时间聚在一起,只有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进行集中研讨。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,没有现成的路径可依。定下课题,倒排工期,实行一月一调度,终于自制出双向作业风缸地面检修试验装置。不仅解决了车上作业空间受限带来的操作不便等问题,还减少了职工劳动作业强度,提高了作业功效。“630辆K车风控自卸装置,我们实现了自主维修,一年可为企业节约人工成本大约120万元。”王洪强说。
近年来,丁丁工作室不断扩大“朋友圈”,与中国矿业大学、神马集团铁运处、合肥机务段、大连蓝波公司等单位、院校开展技术革新交流、研讨技术难题攻关。对标“戴建军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”,奋力破解“卡脖子”难题。丁丁工匠工作室在机车车辆实用新型技术应用方面完成创新成果38项,多项成果获国家专利认证。
(撰稿:张艳 审核:尹良功 责编:梁尚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