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临涣矿优化生产布局,不断缩减采场,封闭Ⅱ2、Ⅱ3采区,整合Ⅰ13和Ⅱ13采区,生产系统更趋正规,安全管理基础更牢,达到了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的。”这是记者从淮北矿业2月1日召开的矿井设计工作视频会上获得的信息。
近年来,临涣矿按照“前瞻集成,严格管理,狠抓落实,以最坏打算、争取最好结果”的技术管理要求,从坚持精准地质、多方案比选和动态设计等方面着手,不断提升设计工作质量。
精准地质是精准设计的前提和保障。设计前,该矿充分利用“三维地震普查、地面超前查治、井上下联合验证”综合勘探方法,查明影响开采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,为精准设计提供坚实的地质基础。对条件不明的,不冒进,坚决做到有疑必探,积极上设备采取查治措施,为设计提供依据,确保设计合理、可靠。
该矿坚持多方案比选。采区和工作面设计编制至少拿出2个具有明显差异性的方案,进行定性、定量分析比较和安全技术经济一体化论证后优选方案。坚持多专业联合审定,矿总工程师组织协调各专业技术力量,矿长亲自参与设计审定,集合群体智慧,不断优化设计方案。
该矿坚持规范设计流程管控。定期召开设计分析专题会,根据开采条件变化,综合考虑生产准备、灾害治理、井上下时空关系等,不断优化、调整采区及工作面设计,谋求开采效益最大化。不定期开展“回头看”,全面研判设计和施工过程、成果运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,不断总结经验,提升设计人员工作水平。
该矿十三采区为突出危险区域,双翼开采,工作面采用四巷布置方式,瓦斯治理工程量大,“抽、掘、采”关系复杂,且地面村庄搬迁难度大,存在接替紧张甚至接替断线的风险。在集团业务部门的指导下,该矿对十三采区设计进行了修改完善,将Ⅰ13和Ⅱ13采区扩大为一个采区,生产系统更趋于正规。优化阶段车场布置,满足了采区两翼底板巷、煤巷及瓦斯治理同时进行的需求,接替超前主动,避免了“前掘后钻”相互影响现象的出现。同时从资源回收、投入、地面征迁、开采效益等方面对采区左翼工作面进行安全技术经济一体化论证,优化了工作面布置,促进了安全高效生产。
(撰稿:郑洪光 刘辉 审核:程浩 责编:梁尚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