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抢救70年前的记忆——一名职工的文学苦旅

日期:2023年01月18日  点击数:  作者:张艳     

分享到:

桂振岭,铁运处烈山工务段朱仙庄领工区养路工。四年间,桂振岭行程两万余公里、走访200余位抗美援朝老兵、拍摄2000余张照片、草写15本采访笔记,完成了一部近40万字的报告文学合集——《永不凋谢的金达莱》。这是一次漫长的文学苦旅,也是一位老兵对一群老兵最好的致敬。

每天都和时间赛跑

桂振岭是宿州市作协会员,常利用工作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。2018年,他应邀来到宿州市埇桥区沱河街道参加文学活动,当了解到沱河有很多高龄退役老兵,他想到这些老兵奋勇杀敌、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,热血沸腾。和平时代老兵不该被忘记,老兵也需要被看见。作为一名退役军人,自己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?他萌生了为老兵出本书的念头。

于是,他在文友圈发起了“寻找身边英雄,讲述宿州故事”的活动,得到许多文友的响应,纷纷提供老兵线索,这也为他日后的采写奠定了基础。听闻桂振岭正在收集高龄退役老兵信息,中煤第七十一工程处希望他可以去帮忙采访李忠秀。

李忠秀出生山东峄县,复员后曾在中煤第十一工程处工作。在一次沱河街道对退役军人信息的采集中,桂振岭找到了苦苦寻觅的李忠秀。在采访李忠秀时,尘封多年的故事被重新打开: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、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历经战斗百余场,曾独自炸毁敌人碉堡两座,先后荣立特等战功两次、二等功一次、三等功两次、四等功一次。桂振岭被老英雄深藏功名70载的事迹所感动,他连夜编辑两张照片说明发在朋友圈,引起众多关注。为了保证记录严谨,他查阅了其档案,采访了李忠秀的子女,耗时一个月为其写下了报告文学《初心》。

2020年,桂振岭被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聘为社会宣传员,有了这个身份,采访老兵更加方便了。他通过不断扩大走访范围,陆续采访了张佰礼、赵德才等多位老兵的故事。在采访过程中,许多老兵都把他当成了知心人,久违的战友,向他讲述当年故事。看着老兵深深的皱纹、闪烁的泪光、斑白的鬓发,桂振岭被深深触动,70多年过去了,战争亲历者大都作古,少数健在老兵已是垂暮之年,采访老兵事迹,必须和时间赛跑,一刻都不能停。

千里寻找英雄足迹

为了加快奔跑步伐,他利用工作闲暇时间驾车行驶在大街小巷。有时一天走访两三个乡镇,四五个村庄,在窄窄的乡村公路上,一碗泡面,一杯开水成了他的日常,奔跑成了他全部生活的常态。

一天,他接到砀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邀请,帮忙调查一位砀山籍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王学风烈士的从军足迹。

桂振岭和砀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王光华、砀山县党史办王东超三人来到沈阳北郊的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陵园,在陵园最内侧的烈士纪念广场,王学风的名字,刻在第13碑14列14行。

随后,三人来到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新馆,找到了王学风烈士的事迹展板。此后3天时间里,他们相继走访锦州车务段、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解放军报社等地,行程1000多公里,采访询问了近30人,掌握了很多英雄材料。他又购买了《朝鲜战争》等书籍,仔细研读,为王学风写一部报告文学。千里寻找英雄,缅怀英雄,不仅仅是寻找英雄,更重要的是将英雄的精神传承下去。

秉烛夜写让故事成集

记录抗美援朝老兵的故事并不容易,桂振岭采访的老兵年纪最小的82岁,最年长的已经102岁高龄。老兵涉及军兵种、番号众多,记忆可能出现偏差,使他不得不仔细通读军史、师史进行去粗取精,常常一处细微的不同,他要翻阅几本书籍去对比核对,甚至电话打到出版社去咨询。

走访的这些年,那些曾无数次地感动着、震撼着桂振岭的老兵故事,促使着他在每天凌晨3:30起床写作,头一天走访的画面,经过一夜的酝酿,如田间星星点点的幼苗钻进他脑海里,倾注在笔端,让断续的记忆逐渐连成一个个感人故事,一个个普通的名字慢慢汇聚成了熠熠生辉的“老兵军团”:李世举、方新、张倩、李灯全、邱绍甫、刘吉启、杨正钦、鲍志仁……200余位抗美援朝老兵,近40万字的故事成集,他为合集取名《永不凋谢的金达莱》,寓意老兵精神像盛开的金达莱一样永不凋谢。



(撰稿:张艳 审核:尹良功 责编:梁尚文)

打印    收藏    文章下载

 最新评论
请遵守《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。
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。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。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。
 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,换张图片
0条评论    共1页   当前第1